第314章 三思而後行

第314章 三思而後行

季文子,季孫氏的現任掌門人,也稱季孫行父。『孫』,表示尊稱,只有掌門才可以稱呼;另外魯國還有『孟孫』、『叔孫』,他們都是魯桓公的後代,合稱『三桓』。

東門遂掌權的時候,孟孫氏和叔孫氏都已經被他打壓下去,幾乎沒有出頭之日,只剩下季氏。由於季孫行父『謹小慎微』,保持低調,對東門遂畢恭畢敬,所以並沒有受到太多刁難。

最關鍵的是,他有個受人尊敬的爺爺,就是前面說過的季友。

東門遂不敢打壓季文子,也和季友有關,當年慶父之亂,全靠季友安定魯國。對於季友的功勞,魯國人是不會忘記的,而且算命的曾經說過:季氏滅亡的時候,魯國離滅亡的日子也不遠了。

季文子最著名的觀點,就是『三思而後行』。

《春秋穀梁傳》說他是個禿頭,也有道理。想一想,一個人整天都在考慮問題,從國家大事,到芝麻小事,難免用腦過度。今天的許多學者專家,頭髮早早就沒幾根了,道理都是相通的。

前文曾經講過,季文子出使晉國的時候,冒出了一個讓人吃驚的念頭——準備了一份喪禮,結果真的為晉襄公派上用場。

連後來的孔夫子都覺得,太過分了,用得着翻來覆去的想嗎?所以,孔夫子說:「再,斯可矣。」意思是思索兩次就可以做決定了,沒必要那麼謹慎。話說回來,搞政治,不謹慎不行,像季孫行父這樣,才是安身立命之道。

由於東門遂(東門襄仲)殺嫡立庶,改立魯宣公姬俀,故而得到重用,總攬朝政。季文子對東門遂的惡行,心知肚明,卻沒有說半個『不』字,假裝不知情,反而更加小心依附於東門遂。

他屬於政客中的高手,沒有絕對把握,絕不亮劍。

據《史記》、《國語》記載,季文子處理事情十分謹慎,對於家庭,則管理更嚴。

所謂『歷覽前賢與國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季文子深知其中道理。執政魯國時期,雖然身為宰相,侍妾卻從不穿綾羅綢緞;家裏的馬匹,從來不喂精湛飼料,本人也克勤克儉,非常樸素。如果他走在大街上,憑藉衣着外表,根本看不出他是魯國的高官。

孟獻子的兒子仲孫它,對季文子的做法挺瞧不上。

有一天,仲孫它心血來潮,直接對季文子說:「您是魯國的上卿,輔佐兩朝國君。如今,您的妾不穿絲帛,馬不喂精料,國人還以為您吝嗇呢。您不覺得國家也沒體面嗎?」

年輕氣盛,這話真是小兒之見。

季文子說:「哎呀!我也想穿的體面些。但是,我看魯國人,吃粗糧,穿敝衣的還很多,所以我不敢啊!如果別人的父兄衣食不豐盛,我卻優待妾和馬匹,這是當政者應該做的嗎?況且我聽說,只有品德高尚,才能為國爭光,沒有聽說以侍妾和馬匹來誇耀的。」

幾句話,說得仲孫它挺慚愧。

很快,這件事就傳到掌門人孟獻子仲孫蔑的耳朵里。他也很賢明,對兒子的冒失非常惱火,這麼大了還不懂節儉,不懂得品德的重要,竟然敢去質問國家最高執政官。

不用解釋,直接禁閉七天七夜,好好面壁反省,想通了再出來見我。

從此以後,仲孫它改過是非,侍妾也穿着粗布衣服,給馬匹只喂野草。

季文子聽說后,認為他知錯能改,是人中俊傑,於是,提拔仲孫它為上大夫。魯國人聽說了這件事,人們都提倡簡樸,風氣大變。

公元前601年夏,東門遂去世。作為一代政治家,東門遂對魯國還是有貢獻的,但他獨攬大權,殺嫡立庶,手段太惡劣,狠毒的過頭了,要受到報應的。

不過不在他身上,在他的兒子身上。

他把魯國政權交給兒子公孫歸父,也稱公孫子家,其後代稱為『子家氏』,其中以後來的子家羈最賢能。公孫歸父擔任上卿,政治頭腦卻很遜色,已經無法遏制季文子,無法阻擋『三桓』的崛起。

直到春秋末期,三家都把持着魯國的政權,魯國春秋的歷史,幾乎就成了一部『三桓史』。

公元前595年冬,公孫歸父出使齊國,與齊國大臣晏弱談論魯國的禮樂,談得很興奮。

晏弱(晏嬰的父親)也不是一般人,看着公孫歸父忘乎所以的舉動,事後對大臣高固說:此人必將會逃亡。因為留戀魯國的權勢必然貪婪,貪婪必然算計別人;而算計別人的結果,就是別人也會算計他。全國人都在算計他,豈能不逃亡?

說的難聽點兒,搞政治,如果心中沒有國家,沒有百姓,那麼就是為了私利,你算計我,我算計你,大家互相算計。誰數學成績高,心思細,算路精,誰就更能穩坐釣魚台。

東門遂死後,『三桓』的勢力越來越強大。孟孫氏(慶父後代)、叔孫氏(叔牙後代)、季孫氏(季友後代),形成了一個牢固的鐵三角。

隨着時間的推移,公孫歸父感覺到來自『三桓』的壓力越來越大;與此同時,魯宣公也感覺到,『三桓』勢力難以遏制,隱隱要凌駕於國君之上。

公孫歸父想剷除『三桓』,一者伸張國君的權力,再者維護自己的利益,獨攬大權。所以,倆人一拍即合,決定:協作剷除『三桓』。

怎麼剷除呢?

公元前591年,公孫歸父與魯宣公謀划再謀划,卻謀劃出一個十足的餿主意:依靠晉國的實力剷除『三桓』。

這就像下棋一樣,想啊想啊想啊,思考再三,大家都以為有什麼妙招呢,結果卻下出一步臭棋。

本身是內部矛盾,卻要依靠外部勢力剷除異己,一開始就是個錯誤。真不明白,兩個高高在上的大活人,竟然想出如此愚蠢的計策。就像東漢末年,何進要剷除宦官一樣,非要引入外部軍隊,結果導致董卓之亂。

有時候,官高不一定智商高。

秋天,公孫歸父帶着特殊使命,以訪問為由,出使晉國。他在晉國四處遊說,希望晉國出面,幫助剷除『三桓』,消息卻像長了翅膀,早已傳到魯國。

這是一場沒有刀光劍影,卻更加危機重重的戰爭。沒有開打呢,目標先暴露了,比後來的掩耳盜鈴還愚蠢。

現在的季文子、孟獻子都頗具賢名,憑藉公孫歸父的幾句虛言,晉國豈能相信?而且『三桓』的關係網密如蛛絲,從政這麼多年,在晉國的老朋友也不少。

晉國的執政官已經換成郤克,他與季孫行父都被齊頃公羞辱,屬於『患難之交』。他們早已謀划好了,準備共同復仇齊國,豈能被公孫歸父蠱惑?

公孫歸父人在晉國,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早已傳回魯國,『三桓』掌握的一清二楚。

更糟糕的是,人算不如天算。公孫歸父信心滿滿,還在回國的路上,琢磨著如何剷除『三桓』,沒想到魯宣公卻得病而死,真不是時候。

謀劃了許多時日,中心支柱就是魯宣公,沒有他,一切免談。

季文子一直在忍耐,已經韜光養晦幾十年。國君去世,公孫歸生不在朝堂,這是權力交替的好時機,他聯絡另外『二桓』,率先發難。

他對眾位大臣說道:「當初殺嫡立庶,討好齊國,即不能鞏固與楚國的關係,又不能堅定地侍奉晉國,失去所有大援,這都是東門遂乾的蠢事。」

公孫歸父不在家,朝政由季文子掌握,一聲令下:驅逐東門氏。

國內巨變,此時的公孫歸父,尚且一無所知。

季文子的話,固然有道理,但是,『半聖』臧文仲的兒子臧宣叔看得很透徹。

他擔任司寇,負責獄訟,沒有實權,發怒道:「當初不敢治罪東門遂,他的後代有什麼罪?既然你要除掉他,那就去除掉他好了。」

他已經阻擋不了季氏的崛起,只能說點兒置氣的話。

再說公孫歸父,走到半路,聽說國君去世,季文子掌權,驅逐東門氏,他大吃一驚,自己的政治生涯結束了。不能再回魯國,『三桓』將從此崛起。

到達笙地,公孫歸父痛心不已,清除一塊乾淨的土壇,用帷幕遮住,向他的副手舉行復命的禮節。然後脫去外衣,以麻束髮,回到自己的位置痛哭,頓腳三次退出,獨自逃亡到齊國,從此沒有消息。

公孫歸生離開了,季文子沒有趕盡殺絕,畢竟,東門遂還是有功勞的。於是,讓他的第二個兒子嬰齊另起家業,為仲氏,稱仲嬰齊。

至於公孫歸生的後代,季文子也沒有滅絕,畢竟都是魯國後裔。由於公孫歸生字子家,他的後代稱為子家氏,兒子子家析,謚號為文;孫子子家羈,謚號為懿,是魯昭公時期的賢臣。

其實,季文子已經很仁慈,只是奪取魯國政權,沒有徹底滅了東門氏。他將開啟『三桓』當政的時代,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自己是個非常稱職的宰相。

搞政治,低調做人,高調為民,『三思而後行』,還是有好處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春秋風雲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春秋風雲録
上一章下一章

第314章 三思而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