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五章:恩威並重

第三百二十五章:恩威並重

&nb永久網址,請牢記!

西王率領手下官員登船向大明船隊正使鄭和說明昨日之事,實因自己和東王廝殺,誤會所致,絕無和大明朝開戰之意,懇祈天朝念及小邦無知,賜予贖罪機會。(訪問本站。為示請罪誠意,願以傾國之資,黃金六萬兩自贖。對使者,副使,以及眾位將軍另有厚禮奉上。

一眾怒火衝天,磨刀霍霍的明軍將領眼見對方一派卑辭厚幣,俯首帖耳的請罪姿態,不自覺也消去三分火氣,默然靜坐下齊刷刷轉頭看着鄭和,是和實戰,那便要聽主使大人一言而決。

默然片刻之後,鄭和沉聲說道:「我大明乃華夏禮儀之邦,並非不明事理化外蠻夷可比。皇帝陛下遣我等駕舟出海,便是願與海外諸國交好之意。念及爾等幡然悔悟之心甚誠,本官也不願兩國妄動刀兵,以致血流成河。」

西王聽聞占城商人翻譯,知曉鄭和無意開戰,心中高懸已久的大石這才落下,伏倒在地,嘰嘰咕咕的說出一番話來。表示小邦之王感念天朝寬大為懷,願意臣服於大明皇帝陛下,以為藩屬之國。

鄭和站起身來,伸手將西王扶起,言道:「既然王爺願意臣屬於我大明,被誤殺的大明士卒將校須得厚葬此地。至於你說的以黃金六萬兩補償之事,待本官他日返歸朝廷,由皇帝陛下決斷便是。」說到這裏,轉身手指海面上一艘艘戰船,又微笑說道:「我等出海已久,船上須得補充飲水糧秣,便要藉此地休整些時日,方才繼續遠行。」

西王聞得對方並未漫天要價,不禁大出意料之外,什麼厚葬明軍士卒將校,補充糧食之類,在此休整之事忙不迭的一口答應。

商談完自己率軍上岸駐紮之事後,西王便即率領一眾官員告辭而去,至於先前所說,奉予鄭和以及一眾名將的珊瑚,珍珠之類奇珍異寶,自然也被鄭和推辭后一併帶回。

眼見麻喏八歇國西王一行乘舟回岸,一眾明軍將領卻默然而坐,更有性子急躁者面上難掩不忿之色。鄭和回到主位坐下,雙目掃視眾將一番后嘆道:「諸位可是覺得此事如此結局,我大明過於示弱?」

身穿甲胄的都指揮侯顯站起身來,朝鄭和躬身抱拳問道:「大人,陛下遣我等駕舟出海,意在揚威海外諸國,殺我官兵之事這般輕易作罷,是否太過?」他身為船隊中官職僅次於鄭和,王景弘之人,說話也就沒有他人那麼顧忌。

「本官以為,恩威並重方是邦交之道。這一路航行而去,不知還會遭遇多少海外島國,既然西王甘願卑辭厚幣請罪而來,且願意臣服於我大明,不如就此作罷。若是咱們得勢不饒人,豈不使得他國驚懼我等這般龐大船隊,兩萬七千之眾耀武揚威,意在巧取豪奪?實在不合陛下願示好海外諸國,使得其心悅誠服的初衷。」說到這裏,鄭和走到船舷一側,手指海灣接道:「以本官看來,此處海灣地勢頗佳,乃是咱們船隊避風,休整,補充糧秣淡水的上佳之地。陛下宏圖大志,絕非僅僅一次出海遠洋之舉便能完成,今日咱們示之以恩惠,便是為了他日故地重遊。」

一眾明軍將領深知鄭和昔日追隨皇帝陛下靖難之戰,也曾在千軍萬馬中出生入死,絕非怯懦畏戰之輩,此時聽鄭和意在交好此國,以此作為船隊避風,補充糧秣,淡水的休整之地,也不禁都是微微頷首。數月航行之中,不乏遭遇天色驟變,風高lang急的遠洋航行,已然使得他們深深體會到,在這碧波萬頃的大洋之中,一處地勢上佳的港灣,對於這支雲帆蔽日,兩萬餘眾的船隊來說,當真是可遇而不可求。

「以旗號傳令,眾軍乘坐平底沙船上岸紮營。軍中所有醫官登岸后尋找草藥,為各船中病患醫治。」鄭和沉聲下令道。原來數月的顛簸航行之中,已然有數百士卒將校病倒,急需醫治,開戰之下不論勝敗,勢必延誤救治,這也是他不願與麻喏八歇國開戰的原因之一。

兩日之後,與西王鏖戰不休的東王眼見鄭和大軍登岸竟未攻擊自己的死敵,不禁滿心狐疑,遣人細細探聽之下得知西王竟已然向這個不可測度的國度大明俯首稱臣,大驚之下連忙親率手下官員前來拜見天朝上使,表示願為大明藩屬之意,以免鄭偏袒西王,給自己帶來滅頂之災。

數日之後,鄭和在寶船之上設宴款待二王,再次重申自己奉皇帝陛下旨意,意在交好海外諸國,麾下雖有兩萬水師之眾,卻無意盤剝小國之意,只為提防海路之上盜賊猖獗,並殷殷囑託二王早日息兵止戈。

東西二王廝殺日久,早恨不得生吞了對方,此時礙於鄭和水師威勢,卻不得不故作唯唯諾諾之態,答允下來。說起海盜之事,兩人卻不約而同。面露驚恐之色,向鄭和說起了一支在海上燒殺搶掠過往船隻,向西洋諸國勒索財帛,女子,無惡不作,讓各國談虎色變的海盜船隊。

原來在元末戰亂之時,廣東一戶陳姓家族居家逃亡海外。二十餘年前,這個家族中一個名為陳祖義的彪悍青年聚眾為盜,駕舟縱橫大洋,四處劫掠過往船隻。后在三佛齊的渤林邦國國王麻那者巫裏手下做了大將。國王病死之後,陳祖義收攏數股海盜,打造大小船隻上百,麾下有亡命之徒上萬,更加肆無忌憚。諸國畏之如虎,多有國主畏懼其凶焰滔天,甘願臣服,朝其納貢稱臣。

「殺人越貨的盜匪之流,居然也妄自稱王?此獠惡貫滿盈,昔年被我大明太祖皇帝陛下諭旨懸賞五十萬兩白銀捉拿,若是此番出海有幸,本官倒要會一會這位縱橫四海的陳大當家。」鄭和冷冷說道。

南京,紫禁城奉天殿之上,永樂皇帝朱棣掃視肅立兩側的文武百官,緩緩說道:「朕這數日思慮再三,決意允准兀良哈,福余,泰寧三衛首領所請,允許三衛部族之眾進入大寧地界,撤走大寧駐軍,你等以為如何?」原來數日之前,臣服於明朝的三衛首領遣人來到南京,以朱棣當年允諾三衛若是出兵幫助自己靖難,便割讓大寧給三族人馬駐紮為由,要求皇帝陛下實現諾言。

「陛下,此三衛首領,昔日乃是納哈楚部將,后見宋國公兵勢雄強,不得已降順。他日未必不會重起異心。大寧乃先皇諭旨,命宋國公築城而建,乃兵家要地,豈可讓與他們?」寧王朱權聽聞朱棣竟有意割讓大寧給三衛,略微思忖后便即出列反對。他口中所說的大寧,便是昔日洪武皇帝命他率軍駐守的封地,不論是昔日宋國公馮勝出兵遼東,迫降北元太尉納哈楚的金山之役,亦或是涼國公藍玉率軍出擊漠北的捕魚兒海之戰,都曾在此駐軍,可見大寧此地對於目下的大明來說,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價值。

工部尚書出列奏道:「目下工部領二十萬民夫疏浚運河,他日還要在北京建城以作遷都,不宜輕啟邊釁,陛下以大寧賜予三衛,正可安撫其心,以利於北方安定。」

「我強彼則恭順,我弱彼必來襲,尚書大人豈不知匈奴,突厥,遼國,蒙古之禍?關鍵在於我等是否擁有強大兵力震懾,而不在於割地示好。以本王所見,此時我大明兵力雄強,便是不予理睬,他們也未必便有那個膽子妄動刀兵。」朱權雖知遷都之事重大,還是忍不住出言駁斥。

朱棣眼見朱權一副渾然不懼一戰的模樣,不由臉色一沉,呵斥道:「遷都北京乃父皇昔日欲為而不可得,便是因為此舉非數年可以功成。正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朱權你何故如此頑固,不顧大局?」眼見朱權還要聒噪不休,霍然起身拂袖冷冷說道:「朕意已決,不必多言。」

朱權眼見朱棣決意如此,只得嘆息之下悻悻作罷。

夜色之中,寧王府內書房,朱權低頭注視着一副詳細描繪的北疆地圖,眼見朱棣降旨割讓的大寧位於遼東,薊州,宣府弓形防線的中心,一旦失去此地后,不但使得北疆防線的作用大為削弱,更為重要的還是一旦盤踞遼東的三族有了不臣之心,那大明出兵討伐,從關內到遼東就只能走山海關過錦州。朱棣所言目下當以遷都之事為重雖則不無道理,北京之所以後世成為中國的首都,也正是因為朱老四完成了遷都這個浩大的工程,但是單單從目下的軍事上來說,割讓大寧實在可以說精明的朱老四下的一步臭棋。

一個眉目如畫,身着紫衫的少婦緩步而來,一面給桌上的斟滿,一面淺笑輕顰道:「獨自呆在書房生悶氣,卻是何故?」正是馮萱。

「這個朱老四恁是可惡,一句話便要將我昔日的地盤大寧割讓給蠻夷之輩。」

朱權回想早朝之時朱棣的霸道**,忍不住恨恨說道。

馮萱聞言失笑道:「你還當自己是昔年太祖皇帝諭旨率軍鎮守大寧的王爺么?」

「是我的地盤,就是大明的地盤,不是我的地盤了,依舊是大明的地盤。當真是婦人之見,不可理喻。」朱權忍不住微微怒道。

馮萱聽得他說自己婦人之見,不由黛眉微皺,惱道:「是了,我婦人之見,便留你在此想那軍國大事吧。」

朱權本無意遷怒於她,此時眼見馮萱轉身欲去,當即一伸手拽住了她的衣袖。

馮萱佯怒道:「我既是不可理喻,你還拉拉扯扯的做甚?」

朱權起身後不由分說,摟住她的腰肢,攬入懷中,壞笑道:「不可理喻之人,便要以這般不可理喻的法子對付一番才好。」

馮萱感覺粉頰被朱權頷下鬍渣子摩擦,微微刺疼,不由得又羞又怒,伸手在丈夫胸口猛捶一拳,嗔道:「你就是喜歡這般凶霸霸的行事。」伏在他懷中柔聲說道:「如今錦衣衛遍佈京師各處,比之昔日太祖皇帝之時有過之而無不及,你便是不為我等考慮,也須記得自己是有兒有女之人,豈可意氣用事,輕易觸怒皇帝。」

朱權軟玉溫香在懷,殷殷囑託耳側,回想今日早朝之時朱棣的不悅之色,不由輕輕嘆息一聲,苦笑道:「愛妻言之有理,夫君我受教了。」

馮萱聞聽一向執拗的丈夫這般服軟的言語,忍不住在朱權脖子上狠狠咬了一口,猛然掙脫他的懷抱,面紅耳赤,嬌笑着逃去。

朱權眼見這個平日裏知書達理,溫馴的愛妻居然也這般撒野,不由得痴了。

天色朦朧時分,遠未道早朝之時,奉天殿內已是人頭攢動,一派忙碌。一隊隊的金吾衛禁軍士卒在殿外的車上卸下一摞摞書籍,再搬到奉天殿內。

大殿之中,內閣首輔,文淵閣大學士解縉神采奕奕的看着禮部官員指揮士卒將書籍分門別類排列,心中突然充滿了一股莫可名狀的滿足之意。

當朱權以及文武百官步入奉天殿後,目睹那一摞摞高過自己肩頭,目力難以計數的書牆之時,也不由得嘡目結舌,嘖嘖稱奇,頗有當世之書,盡集於此的感覺。

早朝禮畢之後,解縉出列奏曰:「微臣等奉旨編書以來,歷時兩年,數日之前得以完工,編纂為目錄六十卷,正文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裝成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收入上至先秦,下至本朝書籍八千餘種。收錄的典籍包括:經、史、子、集、釋庄、道經、戲劇、平話、工技、農藝、醫卜、等,無所不包。所輯錄書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別編入。共計三萬萬七千萬餘字。請陛下為此書題名。」言罷雙手將已然編注清楚卷數,冊數,卻空出書名的目錄第一卷第一冊雙手奉上。

身穿五爪龍袍的朱棣興緻勃勃的自宦官手中接過這冊書籍,在目錄處題下《永樂大典》四字。

&nb為你提供精彩熱門小說免費閱讀!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逐鹿大明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逐鹿大明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百二十五章:恩威並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