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母女消息

第四章 母女消息

在噹噹5歲的時候,有一天早上,我給她準備好當天要穿的衣服襪子,她突然對我說:「媽媽,我不要穿這雙襪子。」

我一愣,摸着她的頭問:「哦,好的,你能告訴媽媽理由嗎?」噹噹一本正經地說:「你給我拿一雙白色的襪子吧,我今天想穿白色的。」我很配合地拿了一雙白色的襪子給她,然後告訴她:「以後你想穿什麼,都可以自己決定。」

噹噹眨巴着眼睛問我:「真的嗎?那其他事情我可以自己決定嗎?」我笑着點點頭,「只要是關於你的事情,媽媽都會和你商量。」

噹噹聽后非常開心,伸出小拇指和我拉鈎。

從那以後,凡是和孩子有關的事情,我都會徵求她的意見。如果意商量,商量,再商量意見不同時,我就會把意見耐心地告訴孩子,讓她自己思考判斷,然後再聽取孩子的意見,好好商量。這個商量不是走形式,也不是以父母的身份給她施加壓力,而是和孩子對話、溝通、交流,找出一個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意見或辦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和先生給她很多自己做主的機會,大到她的興趣愛好、時間安排,小到衣服書包。比如買衣服,我們讓她自己選擇,無論款式、顏色還是價格,即使她選了我們認為實在不合適的也不會反對。起初,她會問我哪一種更好,我說:「你喜歡哪一種我們就買哪一種,你自己做主。」漸漸地,她便習慣自己做主了,眼光也越來越好。

如果事情比較大,她還是會來問我的意見,只是最後做主的人,依然是她。

孩子是家庭的重要組成人員,可是很多父母認為孩子是自己的,所以理所當然替孩子決定一切和他有關的事,在父母眼裏,無論多大的孩子都是孩子,所以在一些重要的事情上,往往自己想當然地決定了,孩子要做的就是服從父母的決定。不要以為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其實孩子半歲多的時候就已經有了自己的意見,比如孩子還在父母懷裏的時候,他會表現出想外出的願望,要是不給他想要的東西,他就會哭鬧不休。這就是自我意識的體現,可當孩子漸漸長大,父母卻把他排擠在家庭事務之外。我仔細觀察過我身邊的家庭,遇事跟孩子商量的父母鳳毛麟角。偶爾說起,父母總會驚訝地睜大眼睛,「跟孩子商量?他才幾歲,知道什麼哦,說了也是白說,還不如直接決定省事一點呢!」

正因為父母的這種想法,才漸漸扼殺了孩子的主見。事實上,不管孩子多小,他也是家庭里重要的一員,他有權知道關於自己以及家裏的事情。如果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主見,那麼在很多事情上,不要忘記跟孩子平等商量。這麼做的好處不僅僅是培養孩子的主見,還會使孩子養成另外一種難能可貴的品德:以後他面臨任何事情時,也會耐心聽取別人的意見,尊重別人的想法。這是孩子走向更高的人生高度的推力。

如果父母一直抱怨孩子缺乏主見或者老跟父母作對,不妨先想想自己是否獨斷專行,是否理解尊重孩子。

最近,一位久未聯繫的朋友給我打電話訴苦。她的孩子已經12歲了,可是毫無主見。有些時候,簡直讓她無語,她給我舉了幾個例子,每天晚上孩子都要問她第二天穿什麼衣服,這也算了。更誇張的是,孩子連一頓飯吃幾碗也要徵求她的意見,如果她說了一碗,即使孩子還沒吃飽,也絕對不會再吃;如果她說了兩碗,孩子就算那天胃口不好吃不下,也一定會把兩碗飯硬塞下去。她看了真是又好氣又好笑,平時問她喜歡什麼,永遠說不知道,真要把人急死、氣死,卻又毫無辦法。

於是,我決定和她的孩子聊一聊。我們從她吃飯這個問題開始,我問她:「冰冰已經12歲了,為什麼吃飯還要問媽媽呢?」

孩子告訴我,媽媽從小就告訴她要乖要聽話,否則她就不是一個好孩子,就不喜歡她了,為了讓媽媽高興,繼續喜歡自己,她便事事都聽媽媽的。可是現在她很聽話,媽媽似乎也不怎麼高興了。原來,孩子也有很重的思想負擔。

我把孩子的話轉告給朋友,朋友久久說不出話來。很多父母一邊抱怨孩子沒有主見,什麼事都要問父母,一邊卻要求孩子聽從自己。這種要求和做法完全是自相矛盾的,好比把孩子關在籠子裏,卻要求他能飛上藍天。

我看見很多父母心裏都明白遇事有主見、有自己想法的孩子更能適應這個社會,可是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卻往往採用另外一種做法,

最最常見的就是要求孩子從小要乖要聽話,在中國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只要順從父母的意志,就是完全值得肯定的行為。

其實我們應該形成一種全新的觀念:只要是孩子自己的事,他選擇自己做主,和是否孝順,完全不相干,比如專業、工作、擇偶,他選擇了自己喜歡的,而不是父母喜歡的,不應該受到任何指責。他需要孝順的地方,是和父母有關的事情。

噹噹三年級的時候,有一天放學回家,我看她在我身邊走來走去,

期期艾艾的似乎有什麼話想說,晚上睡覺之前,她終於對我說:「媽媽,明天你能不能給我300元?」

我一愣,噹噹一直是個收支有度的孩子,突然要這麼多錢幹嗎呢?如果是和學習有關的事,她大可直說。見我不說話,噹噹小聲解釋道:「媽媽,學校舞蹈隊排練了一個舞蹈要去參加比賽,我很想參加,就去找了舞蹈老師,她答應了,這個是服裝費。」

我問她:「平時你的課時和她們不一樣,你怎麼練的呢?」

噹噹不好意思地說:「我利用平時自習課的時間練的,所以才沒告訴你,老師單獨指點我。媽媽,你放心,我不會影響功課的。我本來想等這個舞蹈比賽結束才告訴你的,你會不會生我的氣啊?」

我笑着摸摸她的頭說:「你已經10歲了,在媽媽眼裏,是個懂事獨立的大孩子了,很多事情你可以自己決定,媽媽相信你會合理安排好舞蹈比賽和學習。」

噹噹聽我這麼說,特別開心,完全放下了原先的思想包袱,後來我和先生去觀看了比賽,噹噹跳得有模有樣,我和先生給了她很高的評價。事實上,她的學習也並未受到影響。

很多父母之所以習慣幫孩子決定,就是覺得孩子還小,認為孩子無法把自己的事情處理好,這種不肯放手,緣於不信任孩子的能力。當孩子和父母的意見相左的時候,父母往往會說:「你這孩子怎麼回事,怎麼這麼不聽話呢?我們還不都是為了你好?」

一句「聽話」,扼殺了孩子多少想法?而孩子為了獲得父母的肯定,又壓抑了多少自己的真實想法?

很多父母為如何培養孩子的主見而傷透腦筋,其實複雜的事情做起來並不難,只有一句話:孩子,你的事情,你可以自己做主。

如果父母能夠做到以下幾點,我想這個問題肯定能夠迎刃而解。

1.平時對孩子的表揚,盡量少出現「乖」、「聽話」等字眼,當孩子做得符合我們要求的時候,比如:你上學沒有遲到,真乖!換一種表達:你現在能按時上學,說明你已經懂得約束自己了,媽媽見到你這麼上進,真是開心。

2.當孩子有反對意見時,不要拿父母的身份去壓他,不要去嘲笑孩子的想法幼稚,而是應該讓自己站到和孩子一樣的高度,去傾聽孩子的想法,能對他說:「媽媽想知道你是怎麼想的,你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我們一起來商量一下。」

3.當孩子有自己的主意時,不管他的主意如何,請用正面的詞語來評價他,比如:你這個想法很有創意;你真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

4.讓孩子有參與的機會,孩子缺乏主見,與家長的做法有直接關係,家長做事獨斷,不尊重孩子的想法,時間長了,孩子就失去了自己的決斷力,依賴性越來越強,最終變得優柔寡斷、毫無主見。平時家裏的一些事情,可以說:「我想聽聽孩子的意見。」這種話語會讓孩子覺得父母非常重視他的意見,備受鼓舞。

5.如果發現孩子缺乏主見,父母不要立刻把責任推向孩子,而是先審視自己平時的做法,是否扼殺了孩子的主見,多給孩子獨立做決定的機會。

自己做決定是孩子走向獨立的關鍵一步,當孩子無助地向父母徵求意見時,父母不妨鼓勵地看他一眼,「這件事你自己決定吧!我們相信你一定能行的。」或者將自己的意見告訴孩子,但是千萬不要幫孩子做決定。相信不久后,父母會看到一個敢做敢當又有主見的孩子。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都市我為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都市我為尊
上一章下一章

第四章 母女消息

%